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学术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通识讲座暨人文素质大讲堂: 成松柳教授谈中国古典诗词与生态美学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4日 来源: 作者:


   2024年5月21日下午,文新学院通识讲座暨人文素质大讲堂之“中国古典诗词与生态美学”专题讲座在金盆岭校区9教417室举行。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中文系二级教授成松柳老师为长理师生带来了一场富有人文气息的古典诗词盛宴。成松柳教授首先对“古典诗词生态美学的艺术呈现”进行了阐述。他将中国古典诗词生态美学的呈现方式分为“自然本身的和谐”、“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三个方面,以李白、王维、刘禹锡、张孝祥、朱熹等人的传世诗词为例,围绕“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进行了诗意解读,详细阐释了“主客一体”“仁爱万物”“江山之助”“天地境界”等观点。成松柳教授提出:中国古代诗歌并非纯粹客观地描摹自然风物,古代文人将浓厚意趣与真挚情感熔铸于自然山水,体现了对自然的审美感知,这种与自然的亲近友好关系承载着博大深沉的生命情怀。

   接下来,成松柳教授从“文化的原生性”“生生之美的生命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等方面对“中国古典诗词生态美学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究。他向大家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天”“人”的基本概念以及“天人合一”所体现的“人”与“天”相互依存的内在有机联系,并指出:生态美学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原生性文化有着天然的衔接性。古人认为,只有天地阴阳各在其位,天地相交、阴阳相生,生命才能繁茂昌盛。“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语出宋代程颢《秋日偶成》),中国古代诗词赋予自然以丰富的生命意义。

   最后,成松柳教授强调了生态美学价值观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天人合一”“顺天体道”的价值观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通过追求“天人合一”而达到自我超越,这将有效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危机,为解决现代生态问题提供重要思路。

在现场互动环节,成松柳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关于“王国维的‘轻视外物’与生态美学强调的‘仁爱万物’有何区别”,成松柳教授认为关键在于诗人对于自然是“居高临下”还是“彼此欣赏”的态度:唐代诗歌多以平视角度观察自然,与自然是一种彼此欣赏、彼此成就的和谐关系,这与生态美学主张的“仁爱万物”的观念是一致的。关于“为何诗人总是在归隐或是志向得不到实现时才会去观察山水”的问题,成松柳教授认为,在社会黑暗、抱负难以实现时,接近大自然往往成为了中国古代诗人疗愈心灵的手段,尽管是不得已的选择,但这也使得他们主动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从而成就了古代文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纷纷表示此次讲座不仅提升了自己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理解,而且增进了对当代生态问题的关注与思考,非常感谢成松柳教授带来的这场富有诗情、哲理和趣味的人文讲座。(文/朱芳黎 图/秦明石 一审/李梦成 二审/侯承相 三审/刘建新)





Baidu
map